为了大山里的希望
——记宁远县中和镇吴伯营村小学教师尹学锋
“开船了!”“上学去喽!”每天清晨,伴随着初升的太阳,宁远县中和镇最偏远的吴伯营村的潇水河上,孩子们都会开心地喊起来。随着孩子们的喊声和欢笑声,一艘小木船准时离开下吴伯营村渡口,缓缓驶向对岸。
大山深处,他一个人支撑着一所学校;40年,他坚守在一个渡口。划船的人叫尹学锋,今年59岁,是这所村小唯一的老师。40年来,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,木船划坏了一艘又一艘,但河还是那条河,渡口还是那个渡口,老师还是那个老师。
一个老师的学校:爱上教师这个职业,就把心扎在了大山深处
平凡的岗位,总有一种人愿意奉献;简单的重复,总有一种人选择坚守。
回顾走过来的历程,尹学锋说:“对崇高信仰的坚守和共产党员的责任,引领支撑我一路走来。”
1974年下学期,开学半个月了还没有老师愿意来,眼看着全村40多名学生面临着失学,刚从县一中高中毕业的尹学锋毅然放弃了招工、推荐上大学的机会,主动请缨成为了村里的民办老师。
一生无悔的职业选择,从此开启。
那时的校舍是几间盖着茅草的土屋,年久失修成了危房。一下雨,孩子们只得戴着斗笠上课。尹学锋决心要盖一所像样的学校。然而,交通闭塞,经济落后,多数人过着紧巴巴日子的穷山村里,要建新学校谈何容易。尹学锋自己动手维修,自己制作教学设备。接着,尹老师又挨家挨户筹集资金,多次找镇政府、县直有关部门,终于凑齐了40万元才新建了眼前的这个小学。
心中有大爱,脚下有力量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,1977年尹学锋坚持边工作边学习,报考了宁远师范中师函授班。他既要照顾家里年迈的老人和刚满月的小孩,又要备课、上课、还要参加函授学习。凭着一股韧劲,两年后,他顺利拿到了中师毕业文凭。这一年,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尹学锋的心中,满装着孩子的需求。他把孩子的未来举过头顶,把乡亲的幸福作为毕生的追求。他的一举一动,都诠释和体现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情怀。
一次,李桃清同学因吃坏了东西上课时拉肚子,课堂顿时臭气熏天。尹老师不得不停下课,帮他擦洗屁股、清洗裤子,然后又用火笼给他取暖和烘烤衣服。
2006年冬天,从小失去母爱的邓曼丽同学因病一个多月无法上课,尹学锋利用晚上时间来回奔波,把功课全部补上。如今已上初中的邓曼丽一说起可亲可敬的尹老师,眼里仍忍不住噙满感激的泪水。
现在在道县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李晓明动情地说:“没有尹老师辛勤的付出,就没有我们这些山里娃的今天!” 李晓明小时候调皮、厌学,尹学锋一次次与他谈心,提高了学习兴趣。
“像尹老师关心、关爱孩子的事例实在太多太多。三天三夜也讲不完。”村民对记者说。
村干部介绍说,村小学生最多的时候有5个教学班,5名老师。因为种种原因,村小的生源越来越少,慢慢地从五个老师缩小到两个,最后就只剩尹老师一个人了。正是因为尹老师的坚持,这所村小才得以保存下来。
“自从爱上小学教师这个职业,我就把心扎在了大山深处,为的是,让英皇娱乐大山里的孩子更好地走出大山。”尹学锋对记者说。
十四只小船的见证:船再难划,豁出命也要保证孩子安然无恙尹学锋深深爱着三尺讲台。他说,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,都有一种推不掉的使命,我的使命,就是为每个山里娃上好每一堂课。
吴伯营村是宁远县最偏僻的角落,四周被群山环抱,山高路险。全村7个村民小组,800多人,因潇水河穿村而过,将吴伯营村分为南北两岸,村子也分为上下吴伯营。村小学在北岸,尹老师与住在南岸的学生上学就必须渡过眼前这条大河。
“要体会尹老师教学的艰苦,就要去走一走他送学生上学的那段路,去划一划那艘小木船。”宁远县委组织部谭学峰提醒我们:“尤其是那艘小船,不是行家千万别坐上去试。”
尹老师的船就停在岸边,一个半身板宽,不足两米长,在滔滔的河水中漂浮着,远望仿佛一根飘在河里的稻草。“尹老师原来就是用这个小船摆渡吴伯营的孩子们去上学的,一般的人坐上去准会翻掉的。” 听他们一说,我们没有一个人敢上去试。
听说采访尹学锋老师,一些家长和学生围拢过来。家长夏梅姣说:“下吴伯营的孩子都是靠尹老师摆渡读到中学去的。”
眼前的这条河,虽然只有100多米宽,但如果绕道过去,就要翻越两座大山,多走20多公里的山路,学生们上学只得依赖着尹老师的这艘小船。40年来,尹学锋像“万里长征”一样,带着一群群孩子,在一百米长的河面,一里长的泥泞田埂上往返3万多次。
2012年6月,山洪暴发,河里浊浪汹涌。当时,尹学锋正带着两名学生渡河,快到岸边时,一个大浪把船打翻,尹学锋紧紧抓着两个学生,脚被锋利的石头划了一道大口子,血流不止,他仍坚持将孩子们送到安全地带。他说,“为了孩儿,豁出命也要保证孩子安然无恙。”
那艘承载着风雨与河水侵袭的小木船已经有多处修补过的痕迹。“小木船坏了修,实在用不了就换,目前这艘小船已经用了7年了。”尹老师告诉我们,“40年来,像这样的小船已经用了14艘了。
”
吴伯营村居住分散,村里经济条件差,许多村民送不起子女读书。每逢开学,哪家的孩子没来上学,尹学锋就上门去接。一时交不起学费的,他就用工资垫上,仅1993年,当时月工资仅有239元的他为学生垫学费1356元。
他带去的米是给贫困的学生吃的,爱人责备他:“每个星期去学校带那么多米,你一个人能吃得这么多吗?”。
尹老师对待孩子呵护备至,但对自己的身体,他却无暇顾及。2012年9月,他逐渐感到呼吸困难,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,利用星期天到医院去做检查。医生告诉他,鼻腔里长有一个直径1.5厘米的肿瘤,医生要他马上手术。“可是,学校只有我一个老师,我住院了,孩子们怎么办?”尹老师打起了“退堂鼓”,他偷偷地溜回了学校,直到放了寒假,他才去做了手术。
四十年的坚守:只要大山孩子需要,我再苦再累也值得大山深处,新鲜的气息在涌动,爱的教育在传承。
尹学锋的行动感动着吴伯营。家长说:“看在尹老师的份上,也要送孩子读书。”40年来,吴伯营小学的入学率、巩固率、合格率都很高。
韶华易逝,青春不再。但年近花甲的他感到欣慰的是,教过的学生多数已经走出了大山,成为社会可用之才,有的成了国家公务员,有的做了企业老板。1990年以来,考上大学16人,其中有两个硕士生。
记者问道:“先后有十多个老师离开了吴伯营,可你像愚公一样坚持在这里教书、摆渡。动力在哪儿?”
“我们大山里的条件艰苦,如果连我也走了,谁来给孩子们上课呢?每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,我就动力十足!”
尹学锋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。1999年,他转为公办教师后,学区先后两次要调他到乡中心小学。得知情况后,几十位村民联名向乡政府和县教育局写信挽留他。
在村民们的眼里,有了尹老师,有了这个村小,吴伯营村也就有了希望。然而,今年已经59岁的尹老师明年就将退休。“我担心的是,我退休以后,外面没有老师来,这个学校就办不起来了。”
村民们也在为这个问题发愁。然而,让村民们欣慰的是,在尹老师的劝说下,他的侄女尹敏明年下半年将从道县师范毕业,她已向乡亲们承诺,愿意回到村里,接过叔叔的接力棒。(永州日报记者 郑杰 郑贵卿)